2018年4月9日上午10:00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杨宏伟教授在天津美术学院主楼202为美院学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精彩的讲座。本次座谈以“技术、观念、问题”为主题,深入探讨中国版画的现状,以及作为学生要怎样解决自身的问题。
杨宏伟教授:今天我讲的内容会涉及到很多问题。第一个关键词是“技术”,我们在进入到美院进入到版画系学习之后,第一件事情接触的就是技术,然后慢慢接触到创作。创作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到底创作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面对的创作的题目和内容,包括你想表达的东西,这些都涵盖在创作之中。 第二个关键词是“观念”。 第三个关键词是“问题”,“问题”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词,这个词是最接近创作的,如果你以后要做一名艺术家的话这个词会跟着你一辈子,它有的时候让你开心,有的时候让你特别烦。同学们通过这三个关键词来思考:自己怎么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方法。今天的讲座并不是我教给你一个工作方法,你有了这个方法之后就可以做一切事情。我要讲的是,我在创作当中体会到的,可以启发你们建立自己的工作方法的一种方式。
part1
艺术当中的技术是什么?
我们平时的画画练习,实际上就是一种技术。“艺术”这个词,最早也是来源于技术、手工、手工艺。艺术学院中接触的“技术”与社会手工匠、手工艺者的“技术”是没有区别的。
“技术”这个词从最早起源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是很多艺术家将自己技术的那一部分公共的部分贡献了出来。例如丢勒,因为他的画非常著名,画面效果更是令人赞叹,他的干刻或做木版的技法相当高超,又如戈雅精美的飞尘版画等,很多这样的艺术家,被后世的一些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把艺术家画中被公众认可的精彩部分的技法总结出来,融合到真正的技术长河当中,“技术”便是这样慢慢形成的。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的技术,是在学习前人大师工作中发明使用的技术。不仅版画如此,油画也是这样。
后来我从事木口木刻的研究。本科时期,陈九如老师给了我几把刻刀和一块木口,他让我尝试这个新方法。在当时没有木口木刻的教学,我只能自学。我有一本英文的书名叫《木刻与木口木刻技术》,通过书中的图片我慢慢学习,再结合自己之前的的技术方法,形成了当时最早的木口木刻雏形。每个同学应该都有过这种感受,在你看到一种画面效果时,你的思维会工作,会想这是怎么做出来的,我怎么在自己的画面上达到这种效果。 1998年时,我去美国,买到了专业的木口木刻刀,如虎添翼,因为它可以满足我想表达的效果。
当时在央美读研究生时,我发现没有人做过严格意义上的彩色木口木刻,这时我开始实验彩色木口木刻。因为当时没有技术支撑,只能自己试,有很多技术要突破。如对版就很困难,经过思考,我想到了传统的餖版对版方式,对于纸张,最终选择了宣纸,用手工印制。对于色彩,我发现若色彩过于鲜艳,它会把木口木刻细腻精致的刀痕吃掉。那怎么把色彩与木痕兼顾?后来我在我想突出的地方下大力刻,这样既有刀痕又有色彩。”
技术问题大家都会遇到,我们要在不断思考,不断与老师交流,并且把自己的精力认真投入到创作中去,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作品日蚀系列是在之前那个彩色木口木刻(《云上的日子》)基础上更进一步。但对于《日蚀》系列,它对于形与色的结合要求很高,这样才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画面效果。其实木口木刻很难的,每根线都特别精细,与形的结合很精准,这也是个很难的技术问题。
《世界的荒野》这个作品是我在思考版画还有什么可能性。它仅是限于这么一小个画面吗,还是可以突破?所以我做了一个很大的画,6米×3.6米,花了大概五个月的时间完成。
part2
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我们在做作品中会不断遇到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在推进你的工作往前发展。
我画了一张图,这张图上的线代表着不同的领域,从内到外分别是你自己、你周围的同学亲人、美院的老师师生、你所在的城市、中国、世界。
如果你的作品仅仅想的是你自己,那受众也就只有你自己,别人看你作品是没有感觉的。你的作品能不能影响到你的亲戚朋友,这取决于你创作时有没有想到他们,作品有没有与他们发生关系。
实际上,在做作品时我们会发现,世界级的大师是在最后这一圈中。所以你们在思考创作时,一定要把你的心与视野放开。
《天一生水》这个作品对我来说很重要,而且对我的朋友、一些批评家或外国艺术家来说这个作品也是很重要的。它涉及到特别关键的一个问题——一个人怎么能把心沉静下来,进入到一种修行的状态。我选择用芝麻大小的点去点,这个方式很简单,就一个动作,但带给你的是安静,点的声音很像是庙里和尚在修行,这种方式让心一下子就沉静下来了。我花了一年半时间来做这个作品,它9.6米×3.6米,我点了三千六百万个点。这个作品主要带给我的便是我解决了当时烦躁外界给我的困惑,它让我进入到了修行的状态,这个状态可以让我冥想与思考,之后的作品都与它有关。
part3
对于观念的思考
观念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玄,技术其实可以带出来观念。对本科生来说,不要想那么多,“观念”先不要管,到你有了真正的想法和沉淀之后,观念自然会有,而且观念不是在你做作品时想到的,而是做完作品之后,观念会自然慢慢生成。
作品《伤》是两个尝试。是用木刻刀和木刻的动作与一个实物形成的观念。我当时只是在想,木刻这个动作可不可以换个用法,不刻木刻,刻别的,刻家具可不可以?所以我做了这个作品,木刻刀像一个能腐蚀的东西,将家居一点一点腐蚀掉。
《退潮》这个作品包含20张1米左右大小的木刻。我在200平米的展场灌满墨汁,整个现场有浓烈的墨香味。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思考:在退潮的这状态下,到底剩下了什么?所以我在展场放了很多墨汁,其实也是和整个作品形成了一个关系,因为我刻了很多水,这也是形成了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不是提前想出来的,而是展示过程当中和你要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的,大家不要误认为这个想法是我在做作品之前就想好的。
part4
关于灵感的思考与来源
灵感是很科学的,它是你的修养、你的思考、你的知识结构,是你所处的环境、你大脑的活动形成的关系。因为它的确是一种科学,所以我画了这个图。
它像一张网,由一条条知识线构成,比如横线分别代表你对哲学、历史、文学、诗歌、音乐的思考,竖线分别代表你对科学、建筑、数学、电影的思考。这些线索在一个艺术家脑子里形成很多交织点,这些点每天都在抖动,它们很敏感,这就是灵感在我们大脑中的状态。
灵感的出现有很多前提。比如如果我们在这个大屋子里扔一个乒乓球,那它弹两三下就停止了,因为空间太大。但如果我们在小空间内扔一个乒乓球,它会弹来弹去很多次。同样道理,当你的思维有一个限定时,意味着空间变小,这个限定内你的思维是无限活跃的。所以灵感来源是很科学的。
版画还有很多可能性有待发掘探索。我发现画画是什么?画画是你需要做一个项目或一个东西,用种方式表达最贴切,而不是为了画油画而画,为了做版画而做。我们是为了要改变或者表达一个东西,而选择用这个方式,这才对。
part5
像素来源
前面提到的我的很多压力和顾虑促使我的思维在这个空间是活跃的。
我的工作室有一块放了七八年的《生存法则》的大版子。由于版子当时拼的不太好,所以最后裂成一块一块的。当有一天我发现这个裂掉的东西和我想要破坏掉的东西达成某种共识,它提供给了我灵感——我想这个版子碎掉了之后是不是形成一个新的东西?这给了我启发。不过这个要求你有知识储备和传统文化的储备,如果没有,你就不会通过它联想到活字印刷术。若传统文化仅仅作为一种知识在你的脑子里它也是不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