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锋 王家增 孔国桥·“与历史有关”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时值开年之际,2018年1月6日,由北京爱慕美术馆主办,隋丞担任策展人的“与‘历史’有关——杨锋、王家增、孔国桥艺术展”于爱慕美术馆隆重开幕。在此次展览中,杨锋、王家增、孔国桥三位老友用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方式,将他们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倾注于作品之中,为观众呈现了风格多变而鲜明的版画作品。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版画系主任王华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琦,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造型部主任王兵,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杨宏伟,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周吉荣,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李晓林,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李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祝彦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康剑飞,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范敏,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徐宝中,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张峰,西安美美学院版画系副教授陶加祥,河北师大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夏俊龙,筑中文化投资执行董事林犇,筑中美术馆执行馆长孙莉敏,鼎元国际艺术中心美术馆馆长袁乐平,龙门艺术区董事长王立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李笑男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裴莹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陈浩波博士等众多艺术家出席开幕式。

 
王华祥先生首先致辞,他表示,作为最熟悉的朋友,我们都知道画家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但是看到作品却很吃惊,都很不一样,好像几天不见变成另外一个人,今天展示的作品几乎是我没见过的风格。版画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恰恰版画家在当代中国艺术进程中表现的创造和探索的精神是非常突出的,版画家并没有形成版画的思维模板。艺术如果不能给人带来新的体验,对社会是毫无意义的。在这里祝贺三位艺术家,感谢爱慕美术馆,对爱慕企业表示尊敬。

 
陈琦先生和三位艺术家是老朋友,在版画创作和探索是一路并行的,对于三位艺术家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特别熟悉。他表示,中国版画家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但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在社会急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变革的时代,我们从版画切入,但做的决不仅仅是版画,我们面对的是中国艺术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从文化层面重新建构。

 
杨锋先生表示,人们一般认为历史与战争有关、与朝代更替有关。但三个人的画放到一起,历史有可能变成片段的、个人的,诉说自己曾经走过的历史,这可能是一种新的历史观。随后杨锋先生回忆了十几年前与孔老师下棋、前几年在上海和王老师下棋的场景。他认为,象棋的楚河汉界是一条鸿沟,经过不断的博弈相互融合,输赢特别重要,但是输赢的过程本身也是艺术。

 
王家增先生表示每次三个人见面都会杀几盘,玩的非常过瘾。他认为,下棋和绘画是有联系的,原来绘画考虑一个点,现在是考虑一盘棋。在下棋的过程中,在棋风、绘画、做人等都学到了很多。今后还要和大家多切磋、多探讨,希望大家看到作品能够提出宝贵的建议。

 
孔国桥先生表示,本次展览源于三年前王家增的一个提议,号称“中国版画界象棋前三名”的三个棋手一起做这样一个展览,在2018年1月能够在爱慕美术馆做这个展览,感到很荣幸。下棋和大家对生活的态度、对艺术的态度都有联系,我隐隐能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下棋的风格,通过下棋、看他们的作品能学到很多东西。


策展人隋丞先生表示,这个展览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偶然因素是一个契机,他们三个人都爱下棋,下棋的人喜欢思考、喜欢博弈、喜欢挑战,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在做凹版。那么和展览主题相关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和历史有关,杨老师喜欢读史,对历史很了解;家增的作品是个人史,这次展览的作品是个人史的升华;国桥的作品和哲学史、思想史有关。实际上这是六十年代的人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体现,我发现年轻的一代只关注现实和未来,不关注历史,其实历史也是未来。最后,我认为爱慕美术馆对版画界的支持在民营美术馆中应该是贡献最大的,感谢爱慕,感谢爱慕美术馆。

 
潘建宏馆长最后致辞,他表示,展览开幕式第一回在下午三点已经开始了,三位棋手各战一轮。爱慕美术馆多年来做的画种最多的是版画。中国当代艺术家基本上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从事版画或版画出身,艺术语言通过版画来呈现,可能比其他艺术品类有更多的思想性。时代一直在提倡创新,其实版画家的作品在创造方面是走在前列的。最后潘馆长代表爱慕美术馆向各位版画家邀约,感谢各位长期的支持和厚爱,最后祝此次展览圆满成功。
 
名家风流以史为鉴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喜欢思考的人大都喜欢读历史,能够任意穿越时空的界限,在历代典籍中与先贤对话,在岁月更迭中发现未来,明心智、知得失,寻找个人在历史中的坐标。杨锋、王家增、孔国桥三位艺术家都善于以史为鉴,但每个人的思考过程、判断方法、行动能力与性格特点皆有差别,对往昔的记载与总结自然也有不同观感与认知。可以说,三人不同的历史观念与侧重方向恰恰塑造了他们各具代表性的艺术风格。
艺术家杨锋将个人历史观融入言谈举止与艺术创作中,这让他灵感频现,信手拈来便将历史和现实合二为一进行重组重构。他的作品风格多变,但也有共同性,就是历史有关。阅读历史的过程让他积累了无限的创作源泉,只需日常现实生活中偶然的灵感撞击,就会激发他的知识储备,瞬间开启他的创作之门。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被他安放在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情境、一个场域之中,他如一个炼金师,将历史与现实、物性与灵感、肌理与想象、碎片与谱系信手拈来,进行自由转换,开启观者想象与反观、反思的能力。艺术家杨锋将“历史”作为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却将个人置于历史之外,通过重构历史,表述了对历史的认知;同时,通过形式和材料,再造了一个历史的场景,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存体验连接起历史思考与艺术创作。
艺术家王家增的历史观则体现在个人化的体验之中,他将个人史的记录和叙事转化为集体的记忆与图像,使其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符号和特殊图式。他着力在艺术作品中展现他记忆与回忆,叙事与表述的主题。他将记忆与回忆的具体形象与叙事清晰化,使用了观念的手法,象征的语言,用虚拟与真实相交的手法,以突出他的观念性,并制造了大批的人物和道具,使观者可以清晰地解读出他的意图,接受他所传达的思想“信息”。《盒子里的人》、《城迹》这些或微小、或巨大的铁盒子既有很强的象征性,也传达出直指现实的社会意义,使观众反省个体的思想意识对自身的束缚,反思种种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对个体自身与人性弱点有更加明确的了解。
艺术家孔国桥将哲学和思想史集于一身,使他的艺术创作带有宏观艺术史的视角,将“本质”,“存在”等哲学性的命题作为思考的原点,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反省与思考的艺术空间。正如海德格尔在梵高的《鞋子》中看到了“真理”而不是鞋子,约翰·伯格在莫兰蒂的《瓶子》中看到“存在”和“空间”,而不是瓶子的交换价值。他通过历史人物或器具的截取,将“本质”、“存在”等哲学性的命题作为思考的原点,将物象图像的原意转译为对艺术本质和人的存在的抽象沉思,用开放的空间和思维建立一种“哲思的图像”。通过他的艺术创作,使我们感知到了这些人物、事件、历史存在的提示,而并非一个人物与器物的外表和特征。他的艺术作品以一种开放性的话语结构,将思想植入了图像之中,从而将艺术最为本质的“存在”体现在他的作品形成之中,让观者从日常生活和思维中脱离出来,将习惯性的认知与固化的僵持状态转化为一个新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