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7.11.25-12.30
展览地点:中国版画博物馆
展览开幕式:11月25日下午2:00
展览研讨会:11月25日下午3:00
主办: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
四川美术学院
中国版画博物馆
承办:
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
中国版画博物馆
组委会主任:苏新平 庞茂琨
组委会副主任:韦嘉 李康
策展人:何桂彦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版画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绵延·致远”——四川美术学院版画艺术展览将于2017年11月25日下午2点,在中国版画博物馆正式开幕。
展览共分为:“文脉与传承”、“乡土与地域”、“语言与修辞”、“图像与叙事”、“日常与现实”和“边界与实验”六个学术版块,将全面地呈现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从老一辈教育家到新生代艺术家的开拓精神与丰硕成果,同时也将探讨其新旧历史时期的创作谱系。
文脉与传承
本单元第一个特点是时间跨度大,最早涉及到的前辈艺术家有苗勃然、乐以钧等先生,这次展览有他们1940年代创作的作品。而年轻的艺术家则有李川、韦嘉等,他们在版画界崭露头角则是2000年前后。
第二个特点是涉及到几代艺术家。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参与了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而且是四川美院版画艺术的奠基者与推动者。在前辈的艺术家群体中,有许多优秀的版画艺术教育家,他们言传身教,孜孜不倦,为川美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通过这个展览单元,我们不仅可以回望历史,追溯脉络,而且能感受到川美版画的学统、谱系的构建与绵延。
乡土与地域
四川美院版画创作与四川美院的艺术创作浪潮曾有一个重要的交汇时期,那就是1980-1984年。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美院在“伤痕”和“乡土”两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国画坛的艺术家,由于这批艺术家在艺术风格和作品精神内涵的表现上有某种相似性,理论界将他们统称为“四川画派”。而事实上,“四川画派”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油画,另一个是版画。这在1984年“四川美院油画、版画进京作品展”上体现得尤为充分。虽然说“乡土绘画”得益于“伤痕美术”后期的“知青题材”,但在四川美院的创作传统中,却生成了一个新的艺术现象,那就是“乡土”与地域性的结合,并且,在地域性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少数民族”现象。
语言与修辞
语言既是工具,也可以发展成为一套话语系统。就版画领域来说,一方面,语言、风格、形式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历时性的发展线索,同时,它们有自己艺术本体的逻辑;另一方面,语言与修辞又是一个时代政治诉求与审美趣味的表征。因此,语言与修辞不仅仅只涉及表面的视觉呈现,而且进行过多层次的“编码”。四川美院版画语言变革最重要的时期是1980中后期到1990年代初,代表性的艺术家有康宁、邵常毅、钟长清、徐仲偶等。当然,在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中,语言与修辞各有侧重。有的从形式出发,有的从媒介切入,有的则从图像入手。方法论的自觉,在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身上也有鲜明的体现。不过,与老一代的艺术家比较起来,差异不仅体现在媒介与形态上,更体现为作品的观念性表达
图像与叙事
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绘画就面临“图像转向”的问题。传统的绘画更着重作品的主题性、场景性、文学性,而图像时代的绘画,则以图像为中心——图像既作为叙事的方式,也是意义的来源。1990年代,四川美院当代绘画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率先实现了图像的转向。在版画领域,一批中青代的艺术家,像忻海洲、张濒、李仲、李川等在图像与叙事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对于这一脉络的艺术家,也包括更为年轻一些的艺术家,如杨湧、臧亮、舒莎来说,一方面,图像成为连接现实的媒介,从符号的角度,为作品注入了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