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版画家作品邀请展 | 研讨会纪要
研讨会嘉宾: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先生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特聘教授、著名诗人西川先生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系主任、著名国际策展人徐钢先生
文化学者舒可文女士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先生
著名艺术批评家杨卫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王华祥先生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孔国桥先生,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邓耀明先生
金陵美术馆执行馆长刘春杰先生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杨锋先生
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张广慧先生
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徐宝中先生
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郭鉴文先生
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蔡枫先生
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张敏杰先生
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韦嘉先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主任文中言先生
深圳大学教授隋丞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书记孔亮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李晓林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周吉荣先生
研讨会现场:
2017年11月18日下午15:00,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针对本次版画·版话——版画家作品邀请展的研讨会。由王鲁湘先生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按照研讨会的流程,首先提出本次研讨会讨论的五项议题: 第一,为什么只有中国版画和版画家容易和国际版画接轨? 第二,怎样跨越学院和社会之间的鸿沟? 第三,西方主导的艺术潮流已失去方向,未来会怎样? 第四,中国有可能发展成国际版画的发动机和领头羊吗?决定因素是什么?第五,学院与国家大剧院合作的意义是什么?提出研讨会的讨论并不限于这几个话题,可以围绕其中几个话题,也可以把话题都打破,按照流程,由参会的理论家首先开始,参展艺术家可随机发言。
首先,由徐钢先生发言。他提出以“浮世绘“在世界艺术中的定位反观中国版画自身的语言和发展逻辑,认为这是谈论中国版画的世界性、中国版画在西方语境下如何立足的前提。把“版画”的“类别”划分清楚,不只是建立在西方四个版种发展的基础上,而是理清中国版画自身独特的语言体系。艺术家张敏杰先生对这个问题给予回应。他也提出在世界范围内,为什么只有中国的版画和版画家和世界更容易接轨,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认为从中国版画参加的世界性展览以及近十年中国的版画展览的活跃度及规模,可以看到中国版画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随后,由余丁先生表达了对五个议题的看法,他强调了版画自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画种,以此思考如何考虑版画的国际化问题,思考中国的文化艺术如何成为主导世界的力量。杨卫先生也发表了他的观点。他首先谈及他总结的本次展览作品的三种类型,一是表现生活题材的传统类型,带有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作品;一是呈现观念的作品,也就是面临如何转型的问题,即版画在今天的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转型问题;第三就是更多的体现版画艺术自身艺术语言的魅力,这个部分呈现的作品更多。提出不只是版画,乃至于摄影界的一个回潮现象,即回到语言的本体。艺术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就像全球化也只是一个处境,在这样一个处境下,如何去回应和跟进这个问题,恰恰是艺术家所需要思考的。再回到展览的三个版块,一个表现生活,一个呈现观念,一个体现语言,他认为其中“干预”生活的强度还不够,去拓展版画,“放下”版画,而让版画走的更远更宽。舒可文女士也从她自身的角度出发谈及对版画作为材料形式和材料的处理方式的感想。她提出如何界定“版画”,在版画之外寻找它的意义。版画因为材料本身的处理空间大,所以提供了宽阔的审美途径。她认为有现代性意识形态所定义的分割概念太多了以“共同体”和“社会”概念讨论了版画自身的优越性,其更具备活体的性质和知识体系的性质。张晴先生随后发表观点,具体以“桃花坞年画”与“浮世绘”的关系在历史研究的不断推进之中刷新历史的观点,在今天重新回到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去展现文化的自信。王华祥先生随后对于嘉宾的发言给予了回应,他认为版画有它的特性和边界,但是版画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所不能失去的,这也是我们搭建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的初衷,而在版画这个领域,我们正在得到尊重,未来希望中国版画能够成为版画领域话语权的主导者。随后,艺术家孔国桥先生分别对徐钢先生、舒可文女士的观点展开讨论,在座的嘉宾开始以对话的状态进行接下来的讨论。西川先生谈及画展的感受,以“现代性“”当代性“”进化论“来提出话语权的确立、话语权的掌握以及存在感的深度思考。艺术家刘春杰先生也随即提出中国版画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如何丰富版画家的身份以及版画家如何提高自身的参与性。蔡枫先生也对嘉宾的发言给予了回应。研讨会主持人王鲁湘先生最终作总结性发言,提出版画的开放性是最大的,这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邓耀明先生也对王鲁湘先生的观点给予了相应的回应,认为版画所具有的材料性使得版画家创作时具有更多可选择的可能性和开放性。最终,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