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第四届双年展学术研讨会专题演讲(十四)郭鉴文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编者按】2022年11月13日,2022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第四届双年展览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在昆明闭幕。此次研讨会由主题为“明日的版画”,探讨后疫情时代版画的未来发展。研讨会由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吉男,云南大学教授管郁达共同主持。约瑟夫·舍尔(Joseph Scheer)、艾丽西亚·坎迪亚尼(Alicia Candiani )、彼得·博斯蒂尔(Peter Bosteels)、张炼、宋光智、孔国桥、杨锋等17位国内外嘉宾进行专题演讲, 研讨会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部分来自国内的专家学者在现场研讨发言,为特殊时期中外艺术家提供的一个全新的交流与展示平台,集各国版画领袖和精英共谋版画未来的发展。本期是中国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郭鉴文教授的演讲。

 

 

非常荣幸参加第四届国际学院版画联盟双年展和研讨会。感谢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云南艺术学院为此次展览做出的全面努力,感谢郭浩院长、王华祥老师、周吉荣老师辛勤的工作与付出。

在接到邀约后,我开始对“明日的版画”四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针对相关议题和我近年来的版画创作实践,撰写了题目为:当代版画语言的拓展和融合——以《湿地葱茏》创作为例的演讲文稿,在此,结合PPT和大家进行交流与分享。

 

 

一、多元化审美需求的社会语境中的当代版画

相较于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承担的重要职能,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数字媒体时代,版画艺术的社会影响越来集中在审美方面。这种变化,是很典型的社会需要决定艺术创作的现实范例,其本质当然不是简单地用版画衰落就能说明的。甚至相反,在社会审美需要的推动下,更应该是版画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历史地看,如果说传统版画更多地是某种民俗或区域文化的集中反映,那现代版画则是更多地致力于塑造、建设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化,而服务社会审美多元化需要的当代版画,显然突显的是版画本体的艺术魅力。以此而论,所谓版画衰落的表象,遮蔽的是版画回归其艺术本体的现实要求。

因而,认识当代版画,以及寻求当代版画创作的新突破,自然应当是在探讨审美多元化的基础上对版画艺术本体的重新审视。

二、当代审美多元化的核心是审美主体的个性化

在今天,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艺术原作欣赏已经成为人们在数字媒体之外尚存的少数观看方式之一,这正是今天我们强调观看之道的时代背景。那么,谁在看,看什么,如何看,就成为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毫无疑问,当代中国艺术的观看者首先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是一个从西方现代文明塑造的“大众”中演进而来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式的现代化社会建设中,它既代表着社会的大多数,也代表着这些大多数人们的物质与精神诉求,以及推动社会进步以满足这些诉求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满足人民群众观看的需要,就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时代职责。在社会多元发展的现实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民群众,因为职业领域、工作性质的不同,在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中日益呈现出审美个性化的特点。而这种审美个性化,不仅体现为审美主题的多样化,更多地体现为艺术形式、艺术手段的多样化。这就为当代版画艺术的社会接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三、大众审美的视觉化倾向

传统版画在反映某种民俗或某区域文化的时候,呈现出来的通常是一种整体性的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反映的是该民俗及其区域文化,因而带有较为鲜明的观念性特征。我国各地皆曾盛行的年画,即是传统版画的集中代表,其中反映的民俗文化及其观念性,正是依此为对象的非物质文化研究的中心所在。而现代版画因为深度参与了社会变革,版画家更多地是以满足社会变革的要求来进行创作,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艺术追求,也是以社会变革的要求为前提。目前美术史学界新兴木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的叙事而不是创作的风格与技法,正是受此前提限定。

 

 

 

 

当代社会审美主体的个性化,是建立在信息时代人们的自我表达更加便捷、自由的基础上。这种表达的便捷和自由,反过来促进了社会接受更加趋向便捷和自由。而艺术欣赏活动中,对于心灵体验与感受往往有着诸多的条件限制,显然更加难以满足表达和接受双向便捷、自由的要求。因而大众审美呈现出更加直接的视觉化特征。当版画艺术在“媒体融合”中渐渐失去其复数性特征时,其间接性特征也越来越趋向于满足审美视觉化的要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如何在版画间接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使其更加契合当代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视觉审美习惯,就成为我近年来创作探索的主要方向。

 

 

 

四、丝网上的视觉与生命《湿地葱茏》

天津宁河七里海古海岸湿地是海洋生物和陆地动、植物交汇之地,丰富的物种在这里交相辉映,构成一部色彩斑斓的天然画卷。七里海古海岸湿地中大量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的标志化图像,让我对该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表现的欲望。寻找“打通”融媒体时代在公共人文关系上的版画创作模式的实验,就成为我本次创作的明确目的。

 

 

 

我开始围绕着七里海古海岸湿地的典型风貌展开写生和资料收集,以期表现七里海从古至今的地理、人文变迁。为了强化丝网版画的视觉感,我选择了一系列七里海地区历史上曾经出现和现有的海洋生物、动植物图像,利用电脑合成预想的效果图样,初步确定了10幅作品组成的《湿地葱茏》综合丝网版画。

在几种效果预想图样中,我发现海洋生物、动植物的写实图像和作为背景的色彩丰富的写生作品不能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色彩上形成有效互动,甚至在视觉上相互制约,导致十幅作品在拼成一幅作品后,在主题传达上缺乏视觉的整体性。同时,丝网版画语言的平面化呈现方式也很大地限制了整件作品的视觉层次和张力。由此,我开始思索《湿地葱茏》作品在时间、空间和视觉层次上的拓展。

 

 

 

七里海古海岸湿地保护区对我而言不只是一个概念,也不只是一个系列图像的综合,它是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由丰富的生命共同体、大量的生态标本和生态遗迹所构成的富有历史感、生命感的生态画卷,所以它必须要以人文的精神和方式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媒介融合与拓展制造出的视觉迷离,意在使标本化的图像和生命交织共存的自然生态摆脱具象的束缚,进而凸显出抽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和理念。

 

 

 

 

在创作《湿地葱茏》时,新冠肺炎还没有发生,也没有谁会预料到人类在随后的2020年会经历如此的灾难。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索取不停止,自然界物种的生存方式就会不断发生变化,很多物种在这种变化中产生变异或干脆走向灭绝,人类也在经历各类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季节不分明、全球气候变暖等种种的煎熬。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会触及到人类自身生存境遇的维系,显然不是我们追求发展的思想初衷。自然界是一个“大家园”,就如七里海古海岸湿地上海洋生物、陆上动植物交融共存的历史和现实生态,各物种间的交织共存,实际上也印证着彼此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人在其中,当然也不会例外。

蒙上镂空的有机板之后,穿透时空的图像,似乎在时空的作用下,以一种更加强烈的视觉化特征呈现了出来。

 

 

 

 

结语

版画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文化的基础之上的,版画艺术的社会价值由于近百年和大众保持着密切关联而得到充分体现。强化版画图像的视觉力量,正是我基于人民群众审美视觉化的现实所做的尝试。这次尝试是否成功,还有赖于人们的观看,其中的探索,在观看完成之前,也还远远谈不上经验。借此机会与各位同仁交流此次创作的体验,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与我一起观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