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瞳 —— 版的多种表达
Double Pupil– Printing plate’s expressions
主办:雅昌艺术中心
承办:遂初书房
协办: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有限公司、一树Arbre
支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展期:2022年12月17日-2023年2月5日
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8:00(周一闭馆)
地点:雅昌(深圳)艺术中心5楼 美术馆
学术主持:隋丞
策展人:张笑艳
特别鸣谢:刘运来、王鹏
驻地艺术家:李肖智健、孙逸阳、曾莹、张回、周嘉慧
内容统筹:陈俊(雅昌艺术图书馆)
策展助理:金楚玲
开幕式:12月17日(周六),14:30-15:30
开幕论坛:12月17日(周六),16:00-17:30
论坛主题:版的多重身份
论坛嘉宾:隋丞、刘运来、王鹏、张笑艳、驻地艺术家代表
从传统的转印、复制功能到今天的跨媒介呈现,“版”的表达不仅体现在古籍或版画的传承和发展,也在年轻艺术家手中不断拓宽边界。12月17日,《重瞳——版的多种表达》展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美术馆开幕。
《重瞳》展分为“传统”与“当代”两大板块,展出跨度近200年的珍贵实物近200件。“传统”板块展出信札、笺纸、笺谱以及呈现作品的传统雕版工艺,展示“版”作为复制功能的表达、工艺特色与艺术成就;“当代”板块展出雅昌艺术图书馆“万物皆可版”驻地艺术家的在地创作及文献,展示“版”在跨媒介的动画、影像、声音装置的表达,延展“版”的边界,创新“版”的维度。
本次展览由雅昌艺术图书馆策划,雅昌艺术中心主办,遂初书房承办,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有限公司、一树Arbre协办。特邀深圳大学教授隋丞先生担任学术主持,张笑艳女士为策展人。本次展览受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展期为2022年12月17日至2023年2月5日,展期内将举行开幕论坛、定期导览、手工体验等多场公教活动。
【“重瞳 —— 版的多种表达”前言】
隋丞
版画和其他画种相比有间接性、复数性等特殊属性。传统版画是因为印刷发展而来,印刷产生痕迹,痕迹可以复制,复制产生批量,批量可以传播。版画有一个母版,母版的文字、图像与批量印刷版画会保持一致,这种特殊的存在使得书籍和绘画得以普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展。
版画中的“版”成为了艺术家和大众理解进入版画的首要概念,无版不成书、无版不成画,版画也必须附着于一种实物的载体,也就是说版画必须附着于版与纸而存在。版画的间接性是指版画不能像其他绘画那样直接完成,而是要通过绘制、制版、印刷等工艺和技术过程来实现。因此,在这些过程中版画有更多的技术、方法、思维可以融合其中,再通过其特殊的属性的发展变化,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版画技术与方法的多样性、思维层面的多维性使得版画具有了表达的丰富性,所谓“万物皆可版”。
版画在今天确实面临着诸多问题,伴随着科技发展的版画受到了科技的挑战。版画的痕迹、复制、批量被计算机和网络取代,实物的版被虚拟图像取代了。虚拟图像成为母版,手机、平板、电脑随时可以复制传播,逻辑关系改变了,但是“母版”(虚拟图像)还存在。我们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版画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机械复制时代传播还需要一个机械载体(如:电影需要机械放映与场地),而电子互联网时代融媒体的全覆盖使得观看成为日常。
版画的概念宽泛了,版画的形态变化了,作为“版画”的版画无法保持其纯粹性了,但是作为新生的版画诞生了,作为艺术的版画发展了。我们看待版画的方式就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多重视角、多重维度的观看与理解,就是“重瞳·版的多种表达”项目与展览的意义所在。
展览现场分区
【 看 点 】
看点一:从名人信札到各式花笺,展示传统版画两百年变迁;
看点二:从中国木版画到欧洲铜版画,感受“画刻印”的工艺演变;
看点三:雅昌“万物皆可版”驻地艺术家,探索“版”的创作边界;
看点四:“特别书展单元”,百种版画古籍,回溯版画印刷史。
从名人信札到各式花笺,展示中国版画近两百年变迁。
笺纸最早可追溯到南朝,最初是将质地较好的大张宣纸裁成小幅进行书写,后来逐渐演变成在素纸上采用木刻水印的技法刷印各种彩色图画;笺纸按照一定类目、次序编排收录,结集成册便是笺谱。
十竹斋笺谱局部
本次展览展出我国著名书籍设计师刘运来先生珍藏多年的笺纸和笺谱实物百余件,精选了荣宝斋、十竹斋、文美斋、清秘阁、九华堂、松茂室、云蓝阁等二十余家国内著名笺坊的经典作品,不乏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有正书局、良晨杂志等组织单位定制之作。笺谱方面,1923年由著名日本学者大村西崖校辑的《图本从刊萝轩变古笺谱》让人相当惊艳。
萝轩变古笺谱局部
代表我国笺纸最高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十竹斋笺谱》在本次展览展出的是1952年补全重印版,而《百花诗笺谱》对比展出的1911年彩色饾版与1992年钢板彩印;被誉为“笺纸最后的挽歌”的《北平笺谱》1933年由鲁迅和郑振铎合资编辑出版,是中国木刻史上一座丰碑,本次展出的是2015年广陵古籍刻印社耗时六年完成的复刻版。大量的笺纸笺谱展品充分展示了笺画与人文历史之间的紧密相连关系以及制笺人的思想呈现。
北平笺谱
书信用途的笺纸则称为“信笺”,也叫信札。信札上的笔墨记忆和潜藏在花笺深处的人文隐喻,有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和精彩的历史和故事。寄梅堂主人王鹏先生有近三十年的文人墨迹收藏,是一位藏研并举的学者型藏家,本次展出其民国至近代信札真迹20余通,包括张大千、钱穆、巴金、瞿鸿机、蒋碧薇等人手书,读者可在文字中探析中国旧日风尚,感知书写人的心情,感受笺纸在文人趣味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张道藩信札局部
虽笺纸以手工制作之精立名,然不得不提的是在这个中西文化交融时期,也在这个“笺纸的余温”阶段里,一些机器制作印刷的笺纸也别有韵味,受中国影响的日本笺相信也能让读者眼前一亮,笺纸和笺谱集合了中国版画艺术中各种工艺和技法,对研究中国版画的发展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笺纸
中国木刻版画与欧洲铜版画对比,感受“画刻印”从手工到机器的制作演变。
铜版画起源于欧洲,是一种在金属版上用腐蚀液腐蚀或直接用针或刀刻制而成的版画,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因较常用的金属版是铜版,故称铜版画。本次展览同时展出50余幅19世纪西方铜版画,版画内容包括英国国立美术馆藏画、肖像画、法国不同时代流行的服饰介绍等,参观者可以从这些作品中一览外国版画的风采,感受中外版画的差异。
传统的木刻水印工艺把“内容、工艺与纸张”三者完美结合。始建于1958年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存着全套完整的雕版印刷技艺,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传承单位,2009年该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指定广陵古籍刻印社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世界级传承单位。本次展览中,扬州广陵刻印社通过工具及步骤演示实物,向我们揭开传统木刻水印工艺秘密。
广陵刻印社藏《红楼梦人物-平儿》刻版
在“版”的复制功能展示上,传统木刻水印制作工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蜡刻油印、机器印刷等工艺,读者也能在此展览展品中得到一定了解。
蜡刻油印机器示意图
雅昌驻地艺术家,探索“版”的创作边界。
今天的“版”的身份不再仅仅定位在“复制”上,雅昌艺术图书馆首次发起“万物皆可版”驻地计划。本计划入围的艺术家及研究员共五位,他们在2022年的9月-11月驻地期间,挖掘版画“新的可能”,现场创作多个艺术作品来探索“版”能到达的地方:三位艺术家运用版画思维,借助不同媒介创作完成多件驻地作品;二位研究员围绕版画媒介展开研究,其成果以文献方式呈现。本次展出艺术家孙逸阳《自然选择》系列动画装置、曾莹《裂痕》系列综合材料版画及影像装置、张回《LP#1》《谛听#1-3》声音装置,及研究员李肖智健、周嘉慧《文献展示》作品,从新的角度呈现“版”的艺术变异,让人和作品产生不一样的化学连结。
孙逸阳作品局部
张回作品局部
曾莹作品局部
周嘉慧作品局部
李肖智健作品局部
特别书展单元,百种版画古籍,回溯版画印刷史。
书展:《重瞳——版的多种表达》版画古籍书展
展期:2022年12月17日至2023年3月30日
地点:雅昌(深圳)艺术中心 G层书墙区域
策划:雅昌艺术图书馆
此次《重瞳——版的多种表达》“特别书展单元”,精选各个历史时期、各版种、跨度超过500年的版画古籍、艺术画册、杂志,回溯版画发展的历程,探讨版画作为创作方法,在当下的跨界与融合。特别展出藏书家黄晓东先生收藏的版画古籍,包括木刻本、石印本、油印本、排印本四种印刷类型的古籍50余册,并首次在馆内展出雅昌艺术图书馆“当代版画文献库”书籍40余种。
黄晓东藏《万州志》油印本
雅昌艺术图书馆“当代版画文献库”2021年筹建,从深圳大学版画系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隋丞先生专题藏书出发,以学院版画为主体,联动专业的版画研究机构、版画展览、版画创作中心、版画工坊和版画杂志,梳理版画史学术脉络,探讨当代版画的艺术与价值。
雅昌艺术图书馆“当代版画文献库”
馆藏艺术家手工书 沈周来《鸟书》
《重瞳——版的多种表达》公教活动
蜡刻油印体验
嘉宾:张笑艳(《重瞳——版的多种表达》特邀策展人、古籍修复师、遂初书房主理人)
时间:2022年12月18日(周日),10:00-12:00;15:00-17:00(两场)
地点:雅昌(深圳)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