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开幕大厅
展览名称:入木·黄永玉百岁版画艺术展
主办单位:北京画院、南京书画院 金陵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31日—2023年2月28日
展出地点:金陵美术馆1/2号厅
2020年初,黄永玉先生在整理版画旧作
黄永玉先生出生在湘西常德,祖籍凤凰,土家族人。读中学时正值抗战爆发,外出谋生,一边在福建德化瓷器作坊做学徒工,一边开始自学木刻。
1944年,黄永玉加入“中国木刻研究会”,1953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直至退休,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副主席。
黄永玉先生经历丰富,涉足甚广,艺术方面包括版画、国画、油画、漫画、雕塑、工艺设计;文学领域有诗歌、小说、剧本、游记、散文……
但木刻是源——少年伊始,背囊里的木刻板、书本、工具,还有一块虽沉甸甸但必不可少的磨刀石,总不离身。
无论辗转何地,栖脚何处,这些木刻板子犹如“自己一半的历史骸骨”,这一晃就是百年。
这是金陵美术馆年度大展,这也是百岁艺术大师黄永玉第一个百岁艺术展。
展厅现场
由北京画院、南京书画院 金陵美术馆主办的“入木·黄永玉百岁版画艺术展”将于2022年12月31日正式登录金陵美术馆,在一号、二号展厅展出,展期至2023年2月28日。本次展览精选其从40年代起至90年代的版画作品205件,其中194件原作,11件木刻板,力图全面、完整的对这位艺术大师的版画艺术创作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展现其独特的风格面貌和多元的创作格局的演变和形成。以作品来阐释了“木刻是黄永玉艺术的根,是他视觉体系中的压舱石”的真正意义。
自画像
(2021)
展厅现场
黄永玉先生亲题手记“入木八十年”
《入木八十年》
这是我一辈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这里了,可能四百块左右。
零星的散失和“文革”被勒令上交的是少数。我年轻时用厚帆布做了个大背囊,装木刻板、木刻工具、喜爱的书籍,还有一块被人当笑话讲的十几斤重的磨刀石。一听到枪声、炮声,背起背囊跟人便跑。千山万水,八年抗战,这些木刻板子居然还能聚在身边,有如自己一半的历史骸骨,不离不弃地过了九十六年。
我一辈子本事不大,受正式教育的机会不多,过日子倒是从来不敢苟且,不敢懒惰,怕都是刻木刻养成的习惯,一刀一刀小心往下刻,深(生)怕出现差池。
在军垦农场劳动三年,末尾那段日子,跟同事张佩义聊天,我说:“回北京不刻木刻了。”他问:“不刻木刻你吃什么?”孔夫子曰:“吾生也贱,故多能鄙事。”我想,找碗饭吃大概不困难。
一个人老了,要不依(倚)老卖老,便是信口开河。请原谅。
黄永玉
本次展览展陈以橘红色作为主基调,不仅是庆祝黄永玉老先生的百年生辰,也是金陵美术馆迎新年大展。展览结合了黄永玉首部版画全集《入木 :黄永玉版画艺术》中对于八十年版画创作生涯的“心得手记”串起全部展出作品。力图全面、完整的勾勒出这位艺术大师的版画发展叙事与创作面貌。展览精选的200余件版画作品呈现在金陵美术馆的1、2号展厅。时间跨度从1940年代新中国成立前夕,一直到1990年代黄老的最后一张木刻版画,在这里可以看到母子情深、边疆风情、活泼动物、天真儿童……半个世纪的光阴都浓缩在这一刀一刀的刻痕里。
展厅现场
入木八十年
黄永玉的木刻艺术博采众长、涉及众多艺术面貌。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漫画艺术、中国传统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及剪纸等民间艺术、新兴木刻、速写、联木刻及木口木刻、传统木板水印等都是他的艺术源泉。他的木刻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具有时代意义。他的作品基于对多种表现形式的认知,根据不同主题与内容灵活运用多样的表现手法,将各种艺术形式作为元素来构建画面。他还是建国后第一代以版画家身份运用传统木版水印技法践行的“创作木刻”画家之一。他对木版水印技法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风车和我的瞌睡 36.5×22.5cm 1947年
我在海上一辈子 29.5×29cm 1948年
二号展厅是本次展览开启的第一单元。主要围绕黄永玉40年代早期的创作展开,包括了《风车和我的瞌睡》《鹅城》《我在海上一辈子》等经典作品。其中,黄永玉为表叔沈从文所著小说《边城》创作的木刻插图《吹笛》《翠翠和爷爷》也会在此呈现。1936年,黄永玉离开家乡凤凰,辗转多地。福建、上海、台湾、香港……直至五十年代初,黄永玉受邀回到北京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筹建。身处新旧更替的变革点,而立之年的黄永玉尝试在新兴版画创作与教学中寻找到更深层次的表达语言。本单元还集中展示了他此段时期的其他木刻作品,包括《初进森林》《撒尼族的姑娘》等。
二号厅现场
一号展厅则以经典《阿诗玛》拉开序幕,第一部分展示了黄永玉极其擅长各种文学故事插图,他为儿童文学,如童话、寓言故事等创作的大量成组插图独树一帜。观众能够欣赏到黄永玉刻刀下那些幽默的、诙谐的小人儿或动物们。这种天真趣味与讽刺现实的矛盾结合,赐予了黄永玉童话插图更深层次的形式与意味。进入六十年代,黄永玉不断拓宽中国新兴木刻的审美与维度,创作了如《花城》《葫芦信》等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将在一号展厅的第二部分中展出,此时其版画风格逐渐倾向于一种浪漫美学范式的回归,不仅完善和深刻了中国新兴木刻的形式与内涵,也为当时的版画界带来了一股新风。
花城 22×69cm 1960年
葫芦信 25.8×33.5cm 1961年
此单元还设立了“原版对照”板块,为观众呈现一批跨越几十年的木刻原版,并与印制的版画作品进行对照。在黄永玉看来,这些充满了岁月痕迹的木刻板子如同他“贴着肉的骸骨”一般,与其经历了一生的颠沛与流离,保存至今,十分珍贵。
一号厅现场
文艺大众化的践行者
黄永玉是“文艺大众化”的践行者,积极运用木刻刻制大量的书籍插图。参与大众文化生活,让木刻成为响应“文艺大众化”口号的一种方式;他将在大众文化中逐渐兴起的两种元素——漫画因素与视觉因素吸收进入木刻创作中,使木刻艺术具有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黄永玉的精彩亮相,无疑是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一个惊喜。他孕育于这个木刻运动,受惠于李桦、黄新波等诸位木刻前辈的熏陶,然而,起步伊始他即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姿态。黄永玉的独特在于,其木刻作品虽也时而表现政治和社会题材,但更多的则是侧重于民俗民风与动物世界,刻刀下呼之欲出的形象,是故乡湘西淳朴的山民,着力表现的是与沈从文的小说风格相接近的静穆与悠远。以这一姿态出现的黄永玉,更接近于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一个与现实政治息息相关却又另有美的间隔、另有自我陶醉的艺术家。甚至可以说,他是现代木刻运动的一个异数,在线条飞舞的木刻艺术这个黑白世界里,他是一束奇妙的光,闪烁,跳跃。
齐白石 24×34cm 1954年
而今,百年回望,流光五十年,入木八十年。这也是黄永玉先生百岁的国内外首个艺术个展!更多精彩请观众朋友们移步金陵美术馆展厅,在这里不仅有精彩的版画作品,还有黄永玉老先生珍贵的木刻视频资料。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2月28日,期间将会有多场美育志愿活动、艺术之旅等多场文化艺术公教活动,让展览“走出”场馆、走近百姓生活,为公众带来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视觉艺术体验,敬请关注金陵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部分参展作品
新的声音 37.5×25.5cm 1954年
颐和园 80.5×66cm 1963年
要拔南京城头草 11×16.5cm 1948年
一粒种子 10×12.5cm 1956年
猿人的死 11.2×8cm 1948年
照镜子 10×13cm 1956年
异想天开的老鼠 19×23cm 1953年
鹅城 28×20cm 1946年
二姐一把好剪刀 18.5×13cm 1948年
没书读的孩子 29.5×18cm 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