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研究生毕业作品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作品名称 | 《春夜带雨》《情感系列》
作者 | 刘庆美
导师 | 李宝泉 徐宝中
研究方向 | 版画视觉语言研究
尺幅 | 43cm×60cm 80cm×100cm
材料 | 铜版 木版+丙烯
作者自述 |
在我研究学习版画过程中,我对版画的画面语言深沉而赋有灵魂的表现性语言深深吸引。版画可以与我进行“对话”“交流”能表达自我,阐释自我的情感、内在思想、寻找自我与外界的联系,建构了一种恰当的关系。版画画面语言的表现性传达我对学习生活中对亲人、朋友、同学的真切感受,她们的温暖情意触动着我的内心。婉转真挚的情感激发起我对情感的热忱和解读。她们带给我的深切感动我用版画画面语言表现性来回馈对她们得感谢。自述散文诗歌与版画创作结合,更突出我的主题思想。画面当中每一个幽默变形荒诞的表情都承载着一份曾经美好的记忆。自我的诠释、感谢遇见、理想追求都呈现在我的版画作品中。
作品名称 |《又见南山系列》《奔走系列》
作者 | 蔡舵
导师 | 张宝国
研究方向 | 木刻语言当代性研究
尺幅 | 50cm×70cm
材料 | 水印木刻
作者自述 |
毕业创作的灵感来源来自我在十字路口驻足等待红灯的时刻,一路上我都是赶着时间步履匆匆的,只有在路口时才让我被动地停下了脚步,才有时间调整一下舒口气,抬起头静静的看着周围的人与物。等绿灯亮起的那一刻或者在前一秒人们又开始前进,朝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目标驶去,渐行渐远。这样让我思考了很多内容,街上的十字路口又如同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样,人们在忙碌着在努力着,朝着自己的目的地奔走。
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完善始终要以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为基础并伴随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注重个体生命体验并将作品融入到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关注人文精神,拓展新的视觉呈现成为我这次创作索求的目标。
作品名称 | 《对视—滞留地1号》
作者 | 杨嘉琛
导师 | 张宝国
研究方向 | 木刻语言当代性研究
尺幅 | 40cmx70cm
材料 | 黑白木刻
作者自述 |
这次的创作我会将画面当成镜头的感觉来表现。进行一个可控镜头似的电影场景的一个描述。希望可以表达出我对于创作的一种态度,就是并不见得一定要把你全部内心的情感都放在画面之上。不妨以一种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将观者带入进情景当中。之所以要通过黑白木刻为主的方式来创作是因为我想要有一种怀旧黑白电影叙事片段的感觉出现在作品上,在整组创作当中,我采用同步刻制的形式来完成。希望表现的刀法尽可能的一致,最后,再进行统一的调整。希望所展现的画面效果和最初的黑白原稿,尽可能地在气质上相契合,在相对于具象的画面当中,做一些表现形式上的转换。
通过镜头对人物形象的不断拉近来营造镜头感,使作品能够有趣味感,增加故事性,人物主要是以具象的形象来刻制,当然,人物的面部表情我会先用宇航员式的头盔去遮挡,再通过镜头的转换来慢慢将画面放大,这个过程中,我会加入变焦镜头的效果来随意切换画面需要表达的内容,接近尾声时揭开故事结尾形象,这样一来会利于观众不自觉地被吸引而进入我想表达的情景当中。
这组作品想要的画面观感就是利用镜头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表达出一个静态的美感与微观的世界。而想表达的主旨是通过一些电影镜头的转换,表现出一个看似荒诞,实则梦幻,现实的场景。也希望利用梦想与现实这两种反差来告诫现在的年轻人们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同时,也要脚踏实地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的生命是由自己去选择和把握的。
作品名称 | 《生成系列》
作者 | 曹建红
导师 | 张宝国
研究方向 | 木刻语言当代性研究
尺幅 | 80cm×160cm 80cm×176cm 80cm×190cm
材料 | 水印木刻 +拼贴
作者自述 |
此次创作以个人经历为主,它是属于叙事性的。在创作手法上,根据现实条件采取了不同的创作方法以及多种艺术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在画面布局上,学习了漫画以格为单位的画面分割方式,但在此基础上也存在个人不同的理解。漫画的分割在保持平衡的基础上,既是对情节进行有序的分割也是对观者观看时间的分割。我的作品以格为单位,学习了这种对观者观看时间的分割方式。不同的是漫画是有情节性、顺序性的,而我的作品在画面布局上是脱离情节,跳跃性的,以视觉语言为主。一个画格与一个画格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也没有从上往下、从右至左的阅读顺序,属于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不同状态下的人物并置于同一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各种不同的人物关系,画面最终呈现的是独具意味却又充满趣味性的精神视觉图景。
作品名称 | 《你自己与你所有》《困与被困》《建议是看开点》《与海无关》
作者 | 钱宇鑫
导师 | 张宝国
研究方向 | 木刻语言当代性研究
尺幅 | 45cmx60cm
材料 | 黑白木刻
作者自述 |
四张黑白木刻的整体画面呈现是以空间感以及较为密集的画面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想营造出一些较为压抑和紧张的的环境,但阳刻的形式又会给画面中留出一些若有若无的空间,在一片密集中也会寻找到喘息。在创作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我自我状态的一种调节和疏导。“网”“捆绑”成为了这次创作的主题。
在水印木刻的创作方向则是延续了之前创作的内容,主题依然是围绕“圆”的这个概念出发进行的。我认为圆的包容性也是最强的,它有着太多含义,能够满足人们对它的无限想象,圆是世界也是一个点,它存在于每个人的时间与空间之中,我们不能对它进行一个模式化的设定,因为我们每个人对它的想象都是无法被统一的。
作品名称 | 《影武者自白》《内卷社会与爱》《自审的BUG-2》
作者 | 张乐
导师 | 张宝国
研究方向 | 木刻语言当代性研究
尺幅 | 60cm×52cm 87cm×50cm 44cm×52cm
材料 | 综合材料
作者自述 |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验不断存积,对社会生活的敏感度也随之提升,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也越来越不那么“单纯”。所以我转变了我的创作方式,我不再纠结于所谓的形式与构成美感的呈现,而以一种将情绪视觉化的方式展现给大家,在表达叙事的同时,向观者展示大众处事时的态度或来自自身情绪的体验,例如:暴躁、调侃、麻木与讽刺等等,并让作品夹杂着一丝神经质来对悲伤及其他情绪进行包裹。
艺术始终内化于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我们生活在当下会面临很多的现象与问题,一直的压制与克制,让自身尽量处于接近完美的人设,一直不停的纠结挣扎于多种角色的转换中,同时也需要一个释放的阙口。我在之前的创作中一直处于被自然和身处的人文环境所感染,从而形成了例如“构成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绘画方式。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创作还可以以问题作为导向,可以将问题具体概念化后的以可描述的方式,将艺术语言的叙事能力通过感性放大去进行更深的挖掘,一些叙事性与观念性的加入也能使作品问题的针对性更加的具体,这样就可以使问题在相对可见的情况下看清叙事方向,从而保留住当下性与鲜活感了。
作品名称 | 《追光者系列》
作者 | 王子博
导师 | 王慧娜
研究方向 | 当代版画艺术语言研究
尺幅 | 98cmx80cm 98cmx68cm
材料 | 木版
作者自述 |
我在制作研究生毕业创作的初期,大量的学习以及阅读了有关于版画创作构图的相关书籍和作品。在思考自己的木刻创作过程中,借鉴了部分王兵,吴建棠,宋光智的木刻刀法表现。在思考之初,我的第一想法是:一定要刻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且在对自己对于木版画创作的理解度考量下,通过积极和导师沟通,确定了这一套以人物场景为主要元素的主题创作。其实在研一阶段,就一直想刻人物。但由于当时的想法,创作思路不太成熟,就一直没有成立。这次有了充足的时间,并且在和老师的沟通讨教后,终于得以实施。在创作时,我的想法就是一构图为主,使构图的叙事性强于对主体物刻画的表现力,在创作时,绘制了大量的草图。并将草图中的主题和人物场景相互结合,尝试不同种类的构图所带给人的不同感觉。并将每一幅创作画面进一步完善。对于创作者来说,自己首先要明确创作重点,并将创作重点的主题通过艺术语言巧妙的展现给观者。我个人感觉,在这些传统木刻构图的发展历史上,中国是将各家之所长全部收纳其中。因此我的创作初衷也是着重表现画面构图对于画面主题表达的深刻解析力及说服力,大量运用黑白切割构图,突出画面主体,加强视觉效果。我的创作灵感则来自于自然,用不同的刀法和形象表现出具象的物体,同时又让画面构成显得更加新颖。进而使不同的画面语言联系起来,表达出抽象化方式与具象的人,物,景相结合的木刻创作思想。
作品名称 | 《一山更比一山高》《站台》《准备手术》
作者 | 张娟
导师 | 王慧娜
研究方向 | 当代版画艺术语言研究
尺幅 | 55cmx78cm
材料 | 丝网版
作者自述 |
我想疫情几个月的隔离肯定会让每个人变得压抑和苦闷,也让我看到了另一种隔绝化的生活方式,原来我们以为的正常人际交往在病毒面前突然变得断裂试的淡泊,外部物质的推动和挤压使人的情感关系逐渐异化,人的心理在慌乱过后变得敏感而疑惧,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沉默和疏离。在这样的状态下,绘画便成了我抒发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一方面,我渴望在机械不安之下寻找到生活中的荒诞与戏谑;另一方面,我努力使自己像一个局外人,看清这荒诞的本质,不被慌乱不安带来的沉默疏离所吞噬,正因如此,在我作品里体现的戏谑、幽默、片段、玩笑背后是我寻找的某种恐慌以及疏离。
那么在整个创作期间可以说在这个特殊时期,我感受到了人在自然疾病面前的渺小无助,因而当我今天再重新理解人们若无其事的玩笑、醉生梦死、寻欢作乐生活着的背后所隐藏的到
底是什么的时候?我在想它是否是经历过历史的恐惧、冷漠和疏离?这时候我才真正有一点点理解了我论文里写到的杜尚和博伊斯两位艺术家的观念,理解杜尚调侃、反叛的背后隐藏的对人类不堪一击的嘲讽和对整个艺术史的颠覆。而在博伊斯那里我更加理解到他在《什么是艺术》这本书里说的“周围世界与人的联系”的观点,人在与世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物质会反过来控制人们的内在活动。我突然意识到,人们总以为是自己的存在和创造改变了这个世界,却常常忽略了物质产生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变动,不是人类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变化了人类。而且物质的波动永远是未知的,它突然爆发,甚至不会给人任何的提示和预警。所以,当物质发生大的波动的时候,我们才会那么的慌乱和不安。这便是我创作期间得出的结论。
作品名称 | 《昆虫记系列》
作者 | 王园
导师 | 王慧娜
研究方向 | 当代版画艺术语言研究
尺幅 | 60cmx43cm
材料 | 铜版
作者自述 |
早在人类存在之前,昆虫就已经存在。无论我们迁居在何方,它们都一直伴随着我们。虽然都习以为常,可我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仍是有限。昆虫与我们的外貌有着天壤之别,它们到底是什么?它们又能创造出何种世界?这有时不禁让我陷入沉思。
毕业创作选择的主题是昆虫系列,题材主要是以蜜蜂,蜻蜓和小飞虫等。这些幼小的生命常常出现我们的自然世界里,容易被忽视,我想借毕业创作展现出我观看时的它们。为它们创造出不同的“生存空间”。
通过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与学习,搜集整理昆虫图片资料,再经过细心的筛选后,我选择用电脑制图软件PS绘制创作,打印出来后再在纸上进行勾画,填涂,抹去以及添加肌理再次输入电脑,形成一幅完整的创作。
版画在制作上,有时会出现特殊的肌理效果,也会为画面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技术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需要有工作室的机器才能印制出来。这是疫情出现后遇到的最大难题。经过手工制作出的版画创作,效果会比画稿精彩很多,会出现铜版画独有的印痕与韵味。
创作《昆虫记》系列时,让我想到的一个词是“溶解”。蜜蜂的身体与自然的溶解。弱化翅膀,利用PS调整虚实,昆虫翅膀隐藏在阴影里。黑色块锁住视觉中心,灰色空间溶解它们的边缘,既无形又闪现,具有一定的空间关系。有时我给昆虫的翅膀做夸张处理,增加抽象的效果。人们习惯把很微小的东西放在显微镜下去观察,这样看清它们的内部结构,画面里的色块和线就是仿造在显微镜下观察后的效果。还利用手绘增加画面绘画性的笔触质感。
这段不同寻常的创作经历,是一次再思考的过程,不断丰富我的想象空间,拓宽了我的观看视野,使昆虫在我的记忆里不断加深,并且鼓舞着我的好奇心。
作品名称 | 《窥视系列》
作者 | 米书琪
导师 | 王慧娜
研究方向 | 当代版画艺术语言研究
尺幅 | 73cmx64cm
材料 | 丝网版
作者自述 |
本次我的毕业创作主题是“窥视”。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那些与我们无关事情的的关注。
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是对于打听八卦,又或是关注其他人的生活或者是隐私这件事情有着异常的热情。这些人总是在对他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感兴趣,这有可能是出于想给生活找点其他乐趣,也许是想引以为戒,又或是出于其他等等原因,这些都成了我们“八卦”别人的理由。而现在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吃瓜”,网络又为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这也逐渐的开始导致人们更加的关注别人的生活。而对于“吃瓜”这件事情,都是在当事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生的,网络上人们躲在屏幕背后,生活中躲在别人的背后,这种着重对他人的关注也是变相的一种“窥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