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PA|信任与爱心·谈王华祥和他的艺术

来源: iapa.cafa.edu.cn 时间:

IAPA|信任与爱心·谈王华祥和他的艺术

马平官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 


2012
年8月9日晚,立秋后的石城依然闷热,蝉声四起。大约9点多钟,我正被电视剧撩拨得忽悲忽喜,手机铃响,王华祥老师打来电话,语气急促:“湖南省有一名叫高子涵的小女孩,车祸导致生命垂危,我俩共同捐助如何?”他的提议,我没有多想,能为挽救小女孩生命出力,当即赞同。

第二天清晨,我驱车赶到银行,将捐款汇至湖南省儿童医院“高子涵募捐专户”。越急越添乱,不知哪个环节出岔,接连三天,“爱心妈妈”团队多次到湖南省儿童医院询问,竟未查到此笔汇款。于是,我赶紧联系汇款银行,核对帐号、查验凭据……。一边是患者的焦急等待,一边是银行的肯定答复,着实让我上火。焦急之中,王华祥老师数次电话、短信劝慰。汇款后的第四天,家人提醒:查不到汇款,别人会不会误解?于是,我流露于通话,王华祥老师硬邦邦一句:“你怎么信任我,我就怎么信任你。”一时无语。

转机出现在8月14日22时22分,我接连收到两条短信。第一条是转发的:“王老师,款收到。10号上午就到帐了,没想到那么快,不好意思。”第二条:“款已收到,请放心。华祥”。无需多言。那一刻,我觉得信任比金子还要宝贵。

2008年5月,南京博物馆举办“第二届中国当代版画文献展”,初见王华祥老师。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他,久仰其名,才高出类,我多少有点着意攀谈。交流中,感受一股大气与灵气,豪爽豁达,坦诚随和成为最初的印象,也成为此后彼此节日问候的由来。

 

王华祥先生出生地:贵州鸭池河


王华祥老师是我国当代杰出艺术家,他从贵州乌江上游的鸭池河边走出,三十余载的风生水起,荣光无限。这不是命运的偏爱,而是自强不息的收获。当绝版木刻《贵州人》荣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之时,一片惊愕,包括26岁的他。面对突然而至的荣誉,有时像龙卷风一样,能把人吹到空中飘浮起来,他却顾所来径,话讲得很直白:“是田世信(注1)先生将我领进艺术之门,是蒲国昌(注2)先生奠定我的版画技艺和艺术观。我是蒲国昌老师的艺术延长线。”这是掏心窝的真话,有些人却不愿意讲,特别是取得重大成就之后。

绝版木刻《贵州人》的创作,让他偿还了魂牵梦萦的感情债。当年离开家乡的时候,一步三回首,鸭池河边久久回望,那一刻的揪心扯肺,多年后仍然记得牢牢实实。记住了鸭池河边那间茅草屋,那是降生的地方,也是烙下童年记忆的地方。记住了母亲含泪的双眼,父亲过早离世,一面承受生活重担,一面以柔弱双肩为他的成长挡风遮雨。记住了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染得至今保留着底色。

因为难舍,所以牵挂。因为牵挂,《贵州人》作为他在中央美院毕业创作,自然而然的落地在根,这是不用多想的事。版画是通过图式体现的,抽烟的老大爷,撇嘴的老奶奶,裹头巾的姑娘和凝神的中年汉子,说白了,兴许这些人还住在村子里。与其说是创作《贵州人》,不如说是回归一颗思乡的心。作品流淌着对家乡的渴念,洋溢着别具一格的风情,人物形象如天造一般,看似木讷,却那么真实;好像漠然,却那么感人。因为纯朴厚道,无需作弄表情,添加矫情,正是这种乡土基因的自然表达,朴素至真的艺术魅力,直抵观者心扉。从此,绝版木刻《贵州人》以独到表现方式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史。

《贵州人之一》  36.8x27.7cm  彩色木刻  1988年  王华祥

《贵州人之二》  36.8x27.7cm  彩色木刻  1988年  王华祥

《高原系列》之二  51x76cm  彩色木刻  1988年  王华祥


绝版木刻《贵州人》的创作,让他开拓了绝版木刻新技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云南版画家开创绝版木刻新姿,影响极其深远。如何让《贵州人》构想落地,自然需要独到的技法托底。技法创新,非一日所思而成。路难行,头不回,这是他的一贯秉性。不知道多少次苦思冥想,多少个日夜鏖战,他始终没有半点放弃的犹豫,最终跳出闪耀的火花。无主版绝版木刻新技法,是在坚持中催生的,所以第一声啼哭分外响亮。王华祥老师多年后回忆:“那一刻,如同旷野的风吹遍全身。”新技法抛开版画创作长期依赖的轮廓线,利用色彩板块的衔接塑造型体,减少刀锋变化,使人物更加厚重与立体。同时借助铜板机拓展木刻制作手段,使表现语言更为开阔,细腻有加,既实现平面到立体的过渡,又呈现形与色的完美结合。《贵州人》以全因素突破,独辟新路,为木刻版画带来全新感召,让观者迫不及待地去阅读与欣赏。

绝版木刻《贵州人》的创作,让他找到了撬动艺术的支点。思想大师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这是一句比拟,虽然夸大他的杠杆原理,却道出支点的重要性。王华祥老师创作《贵州人》的成功,用事实告诉世人,没有实力,你就没有力量抓住机遇的手。因为成功,让他找到支点,从此坦荡上路。

《将错就错》  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王华祥著

《侧裸女人》将错就错时期作品  纸上作品  41x32cm  1994年  王华祥

《大眼睛裸女人》将错就错时期作品 纸上作品 41x32cm 1992年  王华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本汇集最新素描教学理念的《将错就错》出版,一下子打破我国高等美术院校多年的沉闷,呼应强烈,惊动圈内圈外。新旧交替,不是贴春联那么简单,顷刻之间新桃换旧符。来路的反思,观念的冲撞,让他身处繁嚣中心。一面是全国掀起的素描热,一面是咸咸淡淡的议论。他悲愤,他争辩,他递交辞职报告,又收回辞职报告,心乱如麻。其间创作的套色木刻《青年教师》“近距离”系列,对外貌的观察与对内心的透视,可见心绪。不是《阴天》,就是《无花的房间》,或是《奇怪的目光》,要么《心绪如潮》。直到他飞到法国巴黎,眼不见,心不烦。那段日子,既美好又伤感,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长河里。

《青年教师》 彩色木刻  35.7x53.7cm  1991年  王华祥

《无花的房间》 彩色木刻  39.4x66.1cm  1991年  王华祥

《奇怪的目光》 彩色木刻  52.6x104.8cm  1990年  王华祥

《光脚的男人》 104.5x53.5cm  彩色木刻  1990年  王华祥

《绿色背景》 68.8x57.7cm  彩色木刻  1990年  王华祥

《老五》 29.8x29.9cm   黑白木刻  1990年  王华祥

《中国图式》 42x60.7cm  黑白木刻  1996年  王华祥


他用果敢的行动,探索独具特色的美术教育。回国伊始,也是飞地艺术坊筹建之时。怀着抱负,带着理想,为了圆一场关于艺术教育的梦。买地建房,招生办学,憋着一股劲儿奋斗,决意给世人一个证明。是天才异秉,或是独得天运,还是借事实堵一堵别人的嘴巴,不管你如何猜想,爱较劲的倔强与希望同在,交织成一股力量,让他度过最为艰难的岁月。藏着理性,带着感性的闯荡,不用明说,大家都知道灿然花开的成果。地处北京市昌平区的飞地艺术坊,现在已成为全国艺校考生和青年美术教师向往的跳板,甚至成为外国元首与政府首脑频繁进出的参观点。这是一颗巨大硕果,苦尽甘来,真正的成功者才会拥有。

飞地艺术坊成立初期王华祥与学员在一起  2000年

飞地艺术坊昌平校区 (图1-主楼、图2-教学区)

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先生来访  2006年

澳门总督来访飞地(前排左二,右一为师母李梦虞)

原以色列副总统夫人来访飞地  2004年

艺术家刘小东 喻红 孙伟来访  2011年

罗马美术学院院长安德烈来访  2019年

罗马美术学院教授保罗来访   2018年

国际学院版画联盟成员来访  2016年

波兰格但斯克美术学院艺术家及央美师生来访  2019年

美国布法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来访   2010年


他用持久的勤奋,续写日益进取的艺术历程。童年时,两毛钱买一本连环画临摹,那是最初的兴趣;少年时,包揽学校的黑板报编创,那是好胜的练手;青年时,跟随仰仗的两位恩师磨砺,那是期待中的向往。也许不愿辜负,也许遥远呼唤,他开始新的艺术探索之旅,一直走到今天。当年推出油画《杜尚之后的混战》、《亚当夏娃》,那是东西方艺术间的信步。其后推出油画《整容》系列、《喜入迷途》系列,成为告别隐居的布告,也是变换艺术视角的思考。接着推出雕塑《起来》、油画《凭什么》、油画《艳照门》系列、油画《被缚的奴隶》系列和雕塑《欲望中国》等,既是艺术转身的邂逅,也是现代到后现代的见证。直到《那一日》的出现,开始《风往回吹》,云淡风轻的他,去掉隐忍与精神漂泊,重回最初的《等待花开》。总之,这位当代艺术与观念先行者,不断地告别现状,投入到新的故事。一路走来,绘画成为表露心迹的载体,也成为风云变幻的记录。

《杜尚之后的混战》 布面油画  386x647cm  2006年 王华祥

《凭什么》 布面油画  200x300cm  2007年 王华祥

《风往回吹2》 布面油画  210x300cm  2008年  王华祥

《被缚的奴隶》 布面油画  200x300cm  2008年  王华祥

《不用蛇引诱》 布面油画  70cmx170cm  2006年  王华祥

《等待花开之老王》板面油画  120x80cm  2014年  王华祥

《最后的晚餐》局部  玻璃钢  81x50x24cm  2008年  王华祥

 

《起来》铸铜  600x700x370cm  2007年  王华祥

《阿迁》铸铜  140x90x140cm  2008年  王华祥

《阿迁》局部  铸铜  140x90x140cm  2008年  王华祥


他用犀利的言辞,回应波浪一般的巧言如簧。信息传播快捷后,关于他和他们之间的争论,也越来越多地震荡耳膜。其中既有对艺术的探问与见解,也有劳神的闲言与碎语,他希望宁静,但不惧怕争论。平心而论,他是一位不喜欢戴面具生活的人,珍惜自在,不掩个性。他直言:“讲几句真话,把自己还给自己,有什么不好。”

时光远去,曾经的辩白走心,渐渐成为过往流云。这是一种旷达,也是一段似水年华。如今,王华祥老师担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李桦先生曾经坐过的那把交椅,他现在坐着,回到当年艺术起跑线的道口,不由让人们多出一份厚望。最近,首届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主席的担子,也搁到他的肩上,艺术本无界,搭伙一起走,不由让人们多出一份展望。

时光如水,总有记忆封存在岁月深处。一个难忘夜晚,至今在我脑海萦回。四年前深秋的一天,风清月白,我做客王华祥老师的山庄。烹青鱼,炒时素,品红酒,侃大山。从切磋艺术,到闲议时政。从叙怀往事,到评点市场,时不时来个段子助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虽不是酒醉星月,却也是畅饮神聊。相逢缘分,却忘了时辰,要不是他夫人陈静老师提醒:“已经凌晨两点多了。”还不知何时尽兴。

那一夜,我俩聊得很晚,因为彼此信任。

 

注释


注1:田世信,1941年出生,北京人。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著名雕塑家。曾任贵州清镇中学教师,贵州艺专雕塑工作室主任、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副主任。
注2:蒲国昌,1937年出生,四川成都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著名版画家。中国美协会员,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文作者马平官先生与王华祥先生  拍于万圣谷美术馆  2018年